江淮环保世纪行|截污、植物净化、承包管护……看皖北乡村如何治好黑臭水体
臭水塘如何变成聚宝盆?近日,2025年“江淮环保世纪行”举行集中采访活动。大皖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得知,蚌埠市怀远县大观村通过底泥清淤、打造植物方阵等方式,实现了黑臭水体的阶梯式净化。五河县毛滩村整合小坑塘、截污纳管,并引入承包经营机制,让治理成果转化为村民实实在在的收益。
治理前,水体黑臭、底泥淤积。治理后,淤泥变成肥料、水质接近地表水Ⅳ类标准。在怀远县兰桥镇大观村,一方“无名水塘”经过治理,已经成为村民们津津乐道的“大观塘”。
“大观村在怀远县西南部,北临芡河,是典型的皖北水乡,以前,很多村民都以捕鱼为生。”怀远县生态环境分局局长王善飞介绍,近些年,当地转型发展稻渔综合种养,再加上人口聚集、农田退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增加,包括无名水塘在内的一些沟渠、坑塘黑臭水体频发。2023年,无名水塘纳入省级黑臭水体治理清单,并于2024年纳入蚌埠市(怀远片区)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范围。
“你们看,水面上的两个方形设备是增氧爆气装置,可以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。”安徽省生态环境产业集团项目经理杨彬辉解释,如果水体中氧气减少,微生物就会腐烂、发酵,从而发臭。“整治过程中,我们在上游、下游安装了氮磷拦截模块,主要用于沟渠的净化,在水塘内则种植了各种植物。”杨彬辉介绍,通过“植物方阵”对水体进行阶梯净化,比如沉水植物苦草可以净化底泥,浮叶植物睡莲可以拦截悬浮物、挺水植物芦苇可以阻隔面源污染。同时,将水体底泥进行无害化处理后,用作育苗基质反哺农业,实现“截污-转化-回用”的完整闭环。
据了解,“十四五”以来,怀远县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任务总数为203条,生活污水治理任务村为94个,截至目前已完成192条黑臭水体及93个生活污水任务村治理。其中,2025年度42条黑臭水体任务已完成31条,22个生活污水治理任务村已完成21个。
“这片水塘叫做屋后塘,治理之前是几个互不相通的小水塘。”五河县大新镇毛滩村党总支书记李树良介绍,这些小水塘由村民的生活污水直排形成,再加上水塘四周杂草丛生,进一步加剧了水体的恶化,最终导致黑臭现象的产生。
2021年,毛滩村实施省级美丽乡村建设,将这些满是黑臭水体的小水塘进行整合,改造为面积较大的水塘;将水塘周边的旱厕则改建成无害化的三格式水冲厕所,并铺设污水管道,将村民的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,让原本的“死水塘”变为了“活水塘”。
记者在现场看到,水塘周边栽种了垂柳、花草,塘内种植了荷花,一条道路将屋后塘一分为二。近年来,毛滩村将治理后的水塘分段发包给个人,调动群众参与维护黑臭水体的积极性。
“我前年承包了一部分水塘,去年开始养鱼,还种了一些莲藕。”毛滩村村民邓传松说,在黑臭水体整治之前,他从没想过能有机会在塘里养鱼,“目前塘里有花鲢、青混、黑混,每年卖鱼的收入大概一万多块钱。”据了解,承包户通过养鱼、种植莲藕,每年经济收入可以达到4-5万元。同时,承包户为了使自己的种养收入稳定,也会加强日常水体维护,防止水体返黑返臭。
农村黑臭水体三分在治理、七分在管理。在承包户个人管护的基础上,当地对已完成治理的农村黑臭水体,定期开展水质检测。同时,镇村两级利用公益岗位,加强水体日常管护,共同推动治理工作取得长效。